【48812】放带鱼饵_宁海新闻网
人们常说“要吃带鱼,冬至前后;要吃黄鱼,清明谷雨”。言下之意,吃鱼应考究时节,正所谓“冬鲻夏鲈,麦黄时节吃虾蛄”。若吃不该时节的鱼,不只味道不好,并且鱼肉瘦,骨头硬,弄不好,还会被鱼刺卡住嗓子。冬天最好吃带鱼,那时节的带鱼体内积储了丰厚的脂肪,肉质扎实、新鲜、油润,骨头也软,口感特别好,但要数冬至前的带鱼味道最好。
上世纪六十年代,咱们出产队常常放带鱼饵。那时我还小,不谙世事,认为“放带鱼饵”便是去海洋上钓带鱼。由于之前咱们已吃过许多“钓带”,有的钓钩还留在鱼嘴里呢。传闻这是用带鱼钓带鱼的。每逢秋收冬种刚完毕,出产队里就来了放带鱼饵的——从象山石浦来的抲鱼人,伴随他们一起来的还有当地的担保人。他们与出产队长好说歹说,讨价还价,总算以一斤番薯丝干换两斤带鱼的买卖而成交。按当年番薯丝干的价值核算,也便是一斤带鱼约为人民币0.2元。在那物质匮乏,连温饱都成问题的年代,咱们小孩子岂敢有大鱼大肉的奢求。当大人们都说放带鱼饵了,天然心中暗自快乐。
咱们天天祈盼着,忽听汽笛鸣叫,渔船早已停靠在小码头。所以村里大人小孩忙着去船上取带鱼。拎着篮子的、挑着箩筐的人群来来往往。船舱里的带鱼堆积如山,没什么冰冻鱼,一条条地蜡似的带鱼,活脱脱的新鲜、耀眼、诱人。这一天,家家户户忙繁繁忙,欢欢喜喜。母亲给咱们做了一大锅带鱼羹,新鲜甘旨,那醇香浓浓的鱼汤黏住嘴唇,一家人吃得咂咂作响,食欲大开,耐人寻味。带鱼太多了,一时吃不完,除了送亲属和朋友,留足春节的,或腌或晒,渐渐享受。
记住有一年,咱们出产队按例放了带鱼饵。可这一次的“饵”不是番薯丝干,而是钱。本来渔民在出海之前需置办网具、柴油、粮食等一干设备和物资。那时国家没有借款,他们只好以这样的方法向农人假贷。各农户可通过你自己的财力和需求,或多或少凑足了抲鱼人的成本费。在担保人手拍胸脯,办了全部手续后,喜滋滋地拿钱走人。
这一年,咱们直盼到年末仍是杳无音讯。父亲说,本年捕不到带鱼,这带鱼饵可能要“黄”了。直到第二年开春,时至清明,遽然喜从天降,担保人告诉咱们快去船上拿黄鱼。所以人们纷繁涌向码头,此刻人声鼎沸,一片繁忙。咱们兄弟俩挑着大竹篮,踩过颤悠悠的板跳,十分困难来到船上。呵,满舱的大黄鱼,在春阳的映照下,金鳞明媚,令人喜欢。一条约有三四斤,最小的最少也有一斤多重。船老大说,这是“老三黄鱼”,几十年可贵一遇,价格极端贵重。而咱们称的黄鱼按5角一斤核算,尽管比带鱼贵,但黄鱼的身价究竟比带鱼高。
这一天,滨海小村家家户户都在繁忙着,刮鳞、剖鱼、取鱼胶(鳔)。母亲让咱们用木棒敲鱼胶,敲烂了糊在自家板壁上晒干,待过节时备用,这是一道上等的菜肴。黄鱼太多,忙得母亲难以处理,鲜熬、红烧、晒鲞,数咸菜煮黄鱼最鲜美。渔民拿黄鱼与农户换咸菜,一桶咸菜换一桶黄鱼,两厢情愿,相辅相成。当然用稻米能换得更多的鱼。那年月,粮食比鱼更宝贵。
年月如烟,时过境迁。现在的渔民不再像当年那样穷困潦倒,在国家的支撑和关心下,他们出海捕鱼现代化,安全设备有保证,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日益前进。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前进,工业的开展,海洋污染日趋严重,野生鱼类逐步稀疏。现在市场上带鱼、黄鱼虽多,但都是饲养的。据渔民介绍,大多鱼类是在海洋上圈养的。即便遇飓风、大潮等破网出逃的黄鱼、带鱼,与纯野生的味道也天壤之别。野生黄鱼多得吃不了的年代已一去不复返,咱们只可以在回忆中回味当年的味道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