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贵栓新课堂让语文实践活动发生静悄悄的革命
《语文课程标准》正式颁布实施,如果我们从始至终停留在解读课标的时段上,只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。对于课标,既然是修订,肯定要有新的变化。既然是顶层设计,那我们就照着去做,让课标理念落地,并落实到我们的课堂上。认真学习课标原文,对照教材学课标,就能从教材里找到课标的落脚点。
比如,六大学习任务群之一的“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”学习任务群。课标指出:“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”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,通过整体感知、联想想象,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,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;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,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,提高审美品味;观察、感受自然与社会,表达自已独特的体验与思考,尝试创作文学作品。
课标中,每个学段都有“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”学习任务群,但学段不同,要求也是不一样的。既说明了学习任务群的整合性,也说明了学习任务群的侧重性。
再如第二学段(3~4年级)学生的学习内容有有以下三个方面:(1)阅读并讲述革命故事、爱国故事、历史人物故事,感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,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以及对革命英雄、仁人志士的崇敬之情。
(2)阅读描绘大自然、表现人类美好情感的诗歌、散文等文学作品,结合自已的生活体验,尝试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已热爱自然、珍爱生命的情感。
(3)阅读富有想象力和表现力的儿童文学作品,欣赏富有童趣的语言与形象,感受纯真美好的童心,学习用口头或者图文结合的方式创编儿童诗和有趣的故事,发展想象力。
以上三个方面的学习内容,可能在一个单元,也可能不在一个单元,这要看教材的编排。统编版三年级上册《童话王国》单元,就是一个典型的整合单元。本单元安排有四篇文章,都是童话,属于文学阅读。四篇课文分别是《卖火柴的小女孩》《那一定会很好》《在牛肚子里旅行》《一块奶酪》。编排这一个单元的四篇文章,就在体现“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”学习任务群的第三个方面。((3)阅读富有想象力和表现力的儿童文学作品,欣赏富有童趣的语言与形象,感受纯真美好的童心,学习用口头或者图文结合的方式创编儿童诗和有趣的故事,发展想象力。)
怎样学习本单元的四篇童话,应该是阅读教学课堂的最大任务,或最大职责。我们大家常常讲“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”,是的,我们大家可以进行类文阅读与学习,例子的核心作用不仅是材料本身,只有走在合理阅读文本的路上,例子的作用才是最重要的。
首先,要了解单元导语。那是学习本单元的目标,不了解这个就很容易“另起炉灶”。语文是基础学科,小学语文更要发挥基础作用。《童话王国》在单元导语中指出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:1、感受童线、试着自己编童话,写童话。怎么样处理好阅读与表达的关系,自然而然就清晰多了。
其次,要关注精读课文的课后思考题、略读课文的文前提示语。依据这一些要求,也能明确每一篇文章该怎么学习。比如,学习《卖火柴的小女孩》就是感受童话故事的丰富想象;学习《那一定会很好》就是了解童话故事的连续性情节;学习《在牛肚子里旅行》就是掌握童话故事的写作特点;学习《一块奶酪》就是理解童话故事的正能量作用。
试想,《卖火柴的小女孩》作为“精读引领课”。它的学习任务:童话是有丰富想象的,学生就能建立想象的空间。链接阅读丛书文章《蚂蚁尼尼的狂欢节之夜》。第一粒种子变成了“绿绿的草地”;第二粒种子变成了“淡淡的月光”;第三粒种子变成了“小小魔术师”;第四粒种子变成了“蜜蜂跳舞”;第五粒种子变成了“蚱蜢马戏团”;第六粒种子变成了“蟋蟀乐团”。
《那一定会很好》是一篇略读课文。主要任务:童话是故事,故事有情节,情节按顺序。链接阅读丛书文章《金黄的树叶》,说出这片金黄色的树叶经历了怎样的生命历程,并能想象树叶在小姑娘的历程中的心理变化。
而《在牛肚子里旅行》虽作为“精读引领课”,但主要任务是:明白童话的写作特点——拟人化。再链接阅读丛书文章《慢先生蜗牛》,分角色朗读毛毛虫与蜗牛的精彩对话,了解拟人化手法在童话中的作用。
最后一课《一块奶酪》是略读课文,文前提示语指出了主要任务:童话的正能量作用。链接阅读丛书文章《小黄鱼明白了》,了解故事大意,结合课文内容对小黄鱼的做法作出简单评价。
教材的这些例子作用是不可忽视的,发挥好了,让学生来编童话、写童话,自然水到渠成。
纵观本单元,四篇文章,课课有任务,层层有递进,篇篇上台阶,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阅读体系;想象空间、完整故事、写作手法、布局谋篇,实施了层次有效的策略阅读。
崔峦老师在解读课标时说:“阅读富有想象力和表现力的儿童文学作品,欣赏富有童趣的语言与形象,感受纯真美好的童心,学习用口头或者图文结合的方式创编儿童诗和有趣的故事,发展想象力”。针对本单元的学习任务群特别指出:学习任务群要体现欣赏、自得、迁移三个层面,实现学习任务群的相互转换。实现教学评一体化。
版块教学,对阅读单元或阅读专题的各个实践活动版块(栏目)重新整合,形成有效的阅读体系。
“版块教学”主要是教师对学习资源围绕学习目标将基本版块做到合理整合,设计成可供学生自主学习的“学历案”。“版块教学”体现教师的设计水平,“版块学习”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。
小学语文版块互动、任务驱动、实践活动,“版块教学”原则如下:1、课程化。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、实践性课程。将丰富的学习资源,实施版块之间互动、调配、整合,形成新的学习课程,进而实现课程化。如,小学语文语言文字材料学习资源是统编教材,教育部推荐的整本书,还有馆藏书目,以及丛书等。
2、目标化。按照课标核心素养“文化自信、语言运用、思维能力、审美创造”要求,培育学生“识字与写字、阅读与鉴赏、表达与交流、梳理与探究”能力,作为版块教学的根本任务和基本目标。围绕学习目标进行整合是版块教学的关键任务。
3、体系化。建构阅读体系,实施策略阅读。确定阅读单元的层次性目标体系,将原有的整体部分划分为多个基本版块,按照系统论要求,将部分版块前置或后移,几个基本版块组成新的整体,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阅读体系。
4、自主化。布鲁纳认为,知识是学生在求知和探究动机驱使下,通过主动选择和发现得来的,发现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。在任务驱动下,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和探究,可使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得到一定效果提高。
小学语文“版块教学”是版块设计的一种构想,也是一种教学模式。我认为,从“教案设计”走向“设计学案”是“阅读单元”走向“学习单元”的重要标志,把“教案”设计成“学案”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体现。我们应该理解、落实课标精神,开发、利用课程资源,建构、创新语文课堂。“学历案”版块设计构想正是通过“版块互动、任务驱动、实践活动”反映出来的。
“版块互动、任务驱动、实践活动”包括三个方面:“版块互动”就是对阅读单元或阅读专题的各个版块(栏目)重新(反复)整合,形成一套是合理的、有效、完整的阅读体系;“任务驱动”是在各个版块之间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,组成由任务驱动的学习群系列;“实践活动”是指系列学习任务,所具有的情境性、实践性、综合性。
小学语文教材是以阅读专题编排的,每个单元通过语文实践活动,都可以落实人文要素和语文要素。课后思考训练题、文前提示语,能够与学习任务群对应起来。如果将版块互动后组成一个学习单元,六个学习任务群必在其中,这样,既能体现任务群的整体性,也能体现侧重性。
举例说明,统编教材四上第四单元“版块教学”设计构想。本单元语文要素有三个:1、了解故事的起因、经过、结果,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;2、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;3、展开想象,写一个故事。三个要求属于三个方面,按照三方面要求,设计为三个版块,即读神话故事,简要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;讲神话故事,抓住人物特点感受人物形象;写故事,抓住人物特点,写出故事内容。基本符合课标的要求。
课标指出:“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”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,通过整体感知、联想想象,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,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;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,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,提高审美品位;观察、感受自然与社会,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,尝试创作文学作品。
第二学段(3~4年级)学习内容与要求:(2)阅读描绘大自然、表现人类美好情感的诗歌、散文等文学作品,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,尝试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热爱自然、珍爱生命的感情。
怎样进行“版块互动、任务驱动、实践活动”?整合读故事,简要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?能这样设计。
1、学习目标。读神话故事,简要(或较为详细)复述神线)语文要素:①了解故事的起因、经过、结果,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。
(2)教材内容。A、精读课文《盘古开天地》《精卫填海》《普罗米修斯》;B、略读课文《女娲补天》。
(3)丛书内容。A、例文引读:《盘古开天地》《始祖伏羲》《精卫填海》《鲧禹治水》《特洛伊木马》《赫尔墨斯偷牛》《女娲补天》《女娲造人》
3、学习课型。①精读引领课(一)《盘古开天地》+《始祖伏羲》;②精读引领课(二)《精卫填海》+《精卫填海(节选)》;③精读引领课(三)《普罗米修斯》+《特洛伊木马》④略读实践课《女娲补天》+《女娲造人》《神农尝百草》;⑤组文阅读课,讲述《神线、版块互动。
活动一、精读课文《盘古开天地》课后思考题。2、从课文中找出你认为神奇的地方,说说盘古开天地的过程。
活动二、精读课文《精卫填海》课后思考题。2、结合注释,用自己的话讲讲精卫填海的故事。
活动三、精读课文《普罗米修斯》课后思考题。2、按照起因、经过、结果的顺序,讲一讲普罗米修斯“盗”火的故事。
活动四、略读课文《女娲补天》文前提示语。◎《女娲补天》这个神话故事,处处充满着神奇的想象。默读课文,说说故事的起因、经过和结果。发挥自己的想象,试着把女娲从各地拣来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说清楚、说生动。
获取信息:能够初步从文本中多处获取直接陈述的事实或细节。整体感知:阅读文章,能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,把握文章各段的意思,初步把握段落之间在内容上的联系;初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。形成解释:能初步联系上下文,理解词句在文中的意思,能初步对文中的关键词句、情节、形象、思想感情等作出简单解释。作出评价:能初步基于文本,对内容、形象、情感、语言作出判断。创意应用:能初步借助文中的语言,丰富自己的表达;能借助单一的明显的信息,初步解决学习或生活中的问题。
获取信息:能初步提取与内容、情感直接相关的显性信息,根据自身的需求初步筛选信息。整体感知:阅读叙事性文章,能初步把握主要内容,并能概括、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,大体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:阅读说明性文章,能初步抓住说明要点。形成解释:能知道关键词语、重点句子和段落的意思;能对文中的情节、形象、思想感情等作出简单解释。作出评价:初步对内容、形象、情感以及表达方法产生的效果或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有自己的看法。创意应用:能初步借助文中的表达形式,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;能利用文本中的多个信息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。
获取信息:能从文本中完整找出多个信息,并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筛选。整体感知:阅读叙事性文章,能够完整把握主要内容,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,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;阅读说明性文章,能抓住说明要点;阅读诗歌,大体把握诗意,了解诗人的情感。形成解释:能初步利用文中内容和自己的积累,对关键词语、重点句段以及情节、形象、思想感情等作出符合文意的解释;能知道文中使用的语言表达形式。作出评价:初步能对内容、形象、情感以及表达方法产生的效果或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有自己的看法。创意应用:能借助文中的内容、语言,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;能利用文本中的信息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。
“语文主题学习”实验项目完善了一些基本课型,其中“单元预习课”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实施的。单元预习课需要完成四项任务,第一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;第二、学会生字和新词;第三、读好精彩语段;第四、提出不懂的问题。这些任务都是为精读引领课打基础的。
2、在“学字词”中提升阅读能力。“学字词”就是学好生字和新词。学习生字和新词也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。首先,需要找到这些词语,从哪里找?当然是课文中了。朗读课文也好,默读课文也罢,这就是在提升学生“获取信息”的能力。因此,概括文章主要内容,学会生字和新词也能够提升学生“获取信息的能力”。
平台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